2025 年全国两会期间,"人工智能 +" 首次以独立章节形式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 AI 深度赋能产业升级的新纪元。在文旅领域,具身智能、沉浸式体验等创新技术正掀起一场从服务模式到体验场景的深刻变革,而如何平衡技术创新与人文温度,成为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命题。
政策引领:AI + 文旅站上战略风口
随着《政府工作报告》提出 "持续推进‘人工智能 +’行动",文旅产业迎来智能化转型的加速期。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指出,依托中国丰富的文旅场景,AI 技术有望形成 "数据飞轮效应",助力产业跨越式发展。据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 2024 年末,我国已完成 309 个生成式 AI 产品备案,其中文旅类应用占比超三成,涵盖智能导览、虚拟景区、客流预测等多个领域。
技术突破:具身智能重塑服务形态
具身智能的突破性发展为文旅服务注入新动能。在张家界景区,搭载多模态感知系统的机器人不仅能完成检票指引,还能通过环境交互系统识别游客需求,动态调整导览路线。敦煌研究院打造的 "数字孪生莫高窟" 项目,通过高精度 3D 扫描和 AI 修复技术,让千年壁画在虚拟空间重生,游客佩戴 MR 设备即可实现毫米级细节观赏。这种物理实体与数字空间的深度融合,正推动文旅服务从 "功能型" 向 "体验型" 跃迁。
场景创新:沉浸式体验打破时空边界
AI 与 XR 技术的结合催生出全新的文旅业态。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引入具身智能系统,机器人不仅能完成冰雕维护,还能通过热力感知为游客提供个性化保暖建议。西安大唐不夜城开发的 "全息盛唐" 项目,利用 AI 生成技术还原历史场景,游客可与虚拟历史人物实时互动。数据显示,采用沉浸式技术的景区游客复购率提升 40%,停留时长平均增加 2.3 小时。
生态构建:从技术应用到产业协同
头部企业正通过 "1+N" 模式构建 AI 文旅生态。移动云依托算力大脑打造的智算平台,为中小景区提供低成本数字化解决方案;华数传媒与 DeepSeek 合作开发的 "智行助手",已实现景区资源智能调度和应急预案生成。在产业链层面,科大讯飞推出的 "星火文旅大模型" 通过对接 300 余家景区数据,形成从需求预测到服务优化的闭环体系。
冷思考:技术赋能需守住人文底色
在 AI 热潮中,行业亦需警惕技术异化风险。如部分景区智能客服存在应答机械化问题,文化讲解出现 "算法失真" 现象。哈尔滨今冬走红的 "冻梨切片"" 交响乐进商场 "等暖心服务启示我们:文旅服务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技术赋能与人文关怀的有机统一。正如光明网评论指出," 聪明大脑 "需与" 走心服务 " 结合,方能创造有温度的体验。
未来展望:构建人机共生的新文旅范式
随着《人工智能教育白皮书》的发布和算力新基建的完善,文旅行业正站在智能化转型的临界点。专家建议,下一步应着力构建三大体系:建立文旅 AI 伦理规范,防止文化价值消解;完善 "数字包容" 机制,缩小景区智能化鸿沟;推动 "区块链 + AI" 在数字版权保护中的应用。唯有让技术回归服务本质,方能实现 "诗与远方" 的可持续发展。
从两会热议到产业实践,"人工智能 +" 正在书写文旅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在这场人机协同的变革中,技术的温度与文化的深度,终将共同绘就中国文旅的智慧图景